保護生物多樣性 中國去九宮格在行動_中國網

編者按 我國幅員遼闊,陸海兼備,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本版推出特別策劃,講述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精彩故事,展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智慧。

5月22日是第24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各種生物之間的變異性或多樣性,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以及生態系統中各組成部分間復雜的生態過程。

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衣、食、住、行及文化生活。據統計,全球有一半的GDP產出都與生物多樣性有關;全球近40%人口的生計依賴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樣性;有50%以上的藥物成分來源于動植物。

“生物多樣性是維系地球健康、人類福祉和經濟繁榮的基礎。”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說,作為最早簽署、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我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為推動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出了積極貢獻。

完善保護的“四梁八柱”

“近年來,我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持續完善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切實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取得新成效。”黃潤秋說。

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四梁八柱”正在不斷完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將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列為重點任務并作出明確部署;《關于進九宮格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提出了新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總體目標和九大重點任務;《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明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長期目標,并圍繞4大優先領域部署了27個優先行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加強。

生態環境部公布的資料顯示,我國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比例超30%,有效保護了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設立三江源等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遴選出49個國九宮格家公園候選區,建成首個國家植物園;實施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累計完成修復治理面積超1億畝;推進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紅樹林面積增長至43.8萬畝,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

我國建立了全國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掌握生物多樣性現狀與變化趨勢;針對關鍵生物類群的分布與遷徙特點,形成了覆蓋陸生脊椎動物、昆蟲、淡水魚類等多個類群及多種生態系統的專項監測網絡……生物多樣性監測能力逐步提升,監測手段優化升級。

拯救“植物界大熊貓”

“我們每天的生活和植物息息相關,植物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表示。我國是全球植物物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僅高等植物就有3.7萬余種,占世界植物總數的10%。

由于生境破壞、過度開發、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自身繁殖受限等原因,許多野生植物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甚至瀕臨滅絕。為豐富植物多樣性,我國已建成“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網絡,涵蓋了我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類型,以及20%的天然林、50%的天然濕地和30%的典型荒漠區。

保護植物多樣性,離不開科技支撐。而“植物界大熊貓”——峨眉擬單性木蘭的野外回歸,正是科技保護植物多樣性的典型案例。

在成都市植物園、昆明植物園、武漢植物園等13家植物園,峨眉擬單性木蘭正在自由生長。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極度瀕危植物,能在峨眉山以外的地區開枝散葉,并在城市綠化建設中得到推廣和應用。

峨眉擬單性木蘭是一種常綠喬木,成樹可達25米。作為峨眉山特有種,這種木蘭分布于峨眉訪談山風景區海拔1100—1550米的常綠闊葉林帶,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也是我國亟待拯救的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之一。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對峨眉擬單性木蘭等極小種群的拯救與保護工作已得到國際同行認可。為有效保護峨眉擬單性木蘭,我國掌握了人工授粉關鍵技術,建立了一套峨見證眉擬單性木蘭人工繁育技術體系,成功解決峨眉擬單性木蘭自然條件下傳粉難、種子萌發難與成苗難三大技術難關,使其個體數量從不到100株增加到目前的3200株,有效遏制了這一物種的瀕危趨勢;在成都市植物園、西安植物園等栽種390株峨眉擬單性木蘭幼苗,使峨眉擬單性木蘭的種植范圍從我國西南部擴展到東南部、中部、西北部等地區;探索出了一套峨眉擬單性木蘭野外種植及回歸監測技術。2016—2021年,峨眉擬單性木蘭野外回歸800株,回歸苗成活率超過95%,其野外種群得到修復和重建。

“峨眉擬單性木蘭的拯救保護為我國其他瀕危物種保護提供了經驗。”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例如采用多種保護形式,將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相結合,有效提高保護工作成功率;野外回歸工作量大、監測任務重,通過鼓勵當地居民參與,使監測工作長期持續。

守護“沙漠之舟”

近年來,我國系統實施極度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工程,有效增強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其中,亞洲象、雪豹、野駱駝、海南長臂猿、黔金絲猴、藏羚、莽山烙鐵頭蛇等300多種珍稀瀕危共享會議室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野駱駝是極旱荒漠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有“沙漠之舟”美譽。保護小樹屋它,也就保護了荒漠生態系統。截至上世紀90年代,世界范圍內的野駱駝已經不足1000峰。1988年,我國將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0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也將其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2003年,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建立。通過多年努力,保護區內的野駱駝種群數量穩步增長,達到了世界野駱駝總數的五分之三。工作人員在野外工作時,經常可以見到野駱駝的身影。

為守護野駱駝,保護區應用不少“黑科技”。中國科學院國家遙感工程中心研究員王大成說,野駱駝數量極少,分散于20萬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監測它們的難度極大。因此,國家遙感工程中心為野駱駝設計了具有衛星定位系統的項圈,只要監測項圈信號,就可精準判斷出野駱駝當前的棲息地。

同時,保護區積極開展科研監測,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通過衛星定位,對26峰安裝衛星跟蹤項圈的野駱駝進行追蹤,以此更好掌握野駱駝的活動范圍和遷徙習性;充分利用紅外相機,10年來共獲取10萬余張影像數據。目前,保護區已實現對野駱駝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測追蹤,包括野駱駝的生長、繁殖、遷徙等情況。保護區還通過無人機巡護等,及時發現各類違法犯罪行為,遏制人類對野駱駝及其棲息地的擾動,并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為野駱駝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

數據顯示,目前,保護區內野駱駝種群數量由2000年的430九宮格峰左右增長至680峰左右,野駱駝幼駝數量逐年增加,種群結構更趨合理,種群數量呈現穩定增長趨勢。

云南北上南歸的“短鼻家族”亞洲象群再添新丁,中華穿山甲野外種群數量正在恢復,大熊貓從“瀕危”到“易危”……近年來,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取得顯著成效。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隨著我國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的持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正向我們走來。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